时间:2023-02-22 02:00:32 | 浏览:946
激战厮杀多年后,生鲜电商的“盈利难”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为了破除盈利难的“魔咒”,此前一直以前置仓进行扩张的每日优鲜,早在上市之前就在积极调转方向,向数字菜场等轻资产模式过渡,而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玩家,则更加全面地参与到了生鲜电商全产业链之中,以全产业链参与的方式来强化企业的供应链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向来以“重资产模式”而闻名的叮咚买菜,却在最近的财报中对外宣布了其区域性盈利的消息。那么,“重资产模式”之下持续亏损的叮咚买菜,是如何实现“扭亏”的呢?
近日,叮咚买菜发布了2021年Q4财报。财报电话会议上,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这是叮咚自成立以来表现最好的一个季度。从财报的数据来看,的确是可圈可点。
营收方面,Q4叮咚买菜实现营收54.84亿元,同比增长72%,全年营收同比增长77.5%至201.2亿元;亏损方面,Q4叮咚买菜亏损10.96亿元,较去年同期12.46亿元有所缩窄,全年亏损64.29亿元;履约费用方面,Q4叮咚订单履约数为1亿单,履单费用率环比上季度减少了4.6%。
除了各方面经营数据得到持续改善之外,本季度叮咚最亮眼的表现,在于其已经于2021年12月份实现了在上海地区的区域性盈利,整个长三角地区也在第四季度实现了UE(单位经济模型)翻正。
叮咚买菜能够实现区域性盈利,核心在于两点:一是通过自有品牌、预制菜,来提升生鲜客单价;二是不断降低履约费用,提升免配门槛。
生鲜产品本身毛利率并不高,想要提升消费者客单价,仅仅依靠同质化的商品很难做到。在此背景下,同时具备高毛利和强需求的预制菜和自有品牌,逐渐成为了叮咚买菜实现差异化的重要抓手—这也是叮咚买菜特意在其财报中强调的部分:预制菜销售已经占据了其整个GMV的14.9%,自有品牌占据其整个GMV的10.2%。
对此梁昌霖乐观地表示:“不久的将来(叮咚)将在全国实现全面盈利。”但话是这么说,上海地区的盈利显然有其特殊性,其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复制仍有待商榷。
一来,上海地区是叮咚买菜的总部所在地,本地人口密集,商业网点、叮咚线下前置仓配送点密集,配送人手充足,用户体验能够得到保障;二来,作为全国性的发达城市群落,上海人均消费水平高,用户对平台提价能够接受;三来,上海很早就开始实行“菜篮子工程”,周边城市和郊区都拥有大量的蔬菜基地,这无疑缩短了叮咚买菜生鲜供应链的距离,降低了履约成本。
但“上海模式”想要在全国范围内复制,仍存在现实困难。一方面,对于中西部的消费者而言,高客单价恐怕很难行得通;另一方面,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很难如上海那般密集和发达,叮咚进入其他城市之后,其履约成本不一定能够维持在当前水平之上。
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预制菜还是自有品牌,对于向来以“重模式”而闻名的叮咚买菜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对其提振自身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缓解其因持续性亏损带来的股价持续性下跌都有很好的疏解作用。
那么,预制菜会成为叮咚买菜以及其他生鲜电商商业化的新出路吗?
从需求层面来看,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上班人群的扩大叠加疫情影响预制菜市场需求在急速暴增。以盒马为例,其预制菜增长最快的是在2020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倍,2021年盒马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70%。单从暴增的预制菜需求来看,预制菜的前景和刚性需求不容置疑。
但从长远来看,预制菜的赛道确定性依旧存在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餐饮赛道的竞争加剧,给预制菜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二是预制菜消费者口味的差异化,与平台所要求的标准化之间如何平衡也存在疑问。
目前公开参与预制菜市场竞争的企业,就包括了盒马、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等生鲜赛道顶级玩家,此外传统连锁餐饮巨头如海底捞、眉州东坡、杏花楼等品牌,以及一些传统预制菜玩家如味知香、新聪厨等均已经参与其中,其接下来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据一份名为《2021预制菜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报告中提到,自2011年-2020年数据来看,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呈上升趋势。2015年首次突破4000家,2018年首次突破8000家,而在2020年新注册企业就达到了1.25万家,同比增长9%。不难预见,接下来预制菜赛道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正如历史上每一次风口过后都不免一地鸡毛一样,预制菜风口恐怕也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
另外,预制菜作为介于熟食与生鲜之间的品类,同样适用于餐饮业消费者“众口难调”的惯性。而预制菜玩家要想实现盈利,就需要做到商业层面的规模化,但如何平衡消费者口味的差异化与预制菜的标准化,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综合来看,预制菜赛道虽好,但其商业化仍存在现实难点。
实际上,对于生鲜电商行业来说,预制菜只是生鲜电商玩家们破解商业化困局的一个点而已。而在这个点背后,生鲜电商正在进入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链路竞争时代。
从中上游来看,抢占上游产地早已经成了各路玩家的共识。无论是此前就开始布局的盒马产地仓、源头直供,还是美团、叮咚买菜等深入产地建设,都是这种思路的共同体现。
公开数据显示,盒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超过100个盒马村,未来5年这个数据将达到1000个,并形成覆盖全国的盒马产地仓,用于分拣保供生鲜产品;而发力较晚的叮咚买菜,目前也已经在全国布局了60个城市分选中心和3家农业示范园,签署了118家订单种植基地。
可见,无论是具备先发优势的美团、盒马,还是后来者的叮咚买菜,都已经将竞争层次上升到了产业链上游。
从下游层面来看,生鲜电商玩家们都已经演化出了不同的新式玩法,试图寻找到新的盈利办法。除了目前较为火热的预制菜之外,发力自营品牌,也是很多生鲜电商玩家正在进行的事情。
拿盒马来说,近年来盒马围绕自营品牌做出了一系列布局。一方面,不断丰富自身的生鲜零售业态。如被确定的盒马生鲜奥莱店,主做生鲜的品质折扣,其主要用于对盒马现有的三大业态(盒马邻里、盒马集市、盒马鲜生)进行补充。
另一方面,不断打造自营品类和品牌。根据公开门店数据显示,盒马的标准门店目前约有7500个SKU,线上SKU达到了20000多个,其中盒马自营品牌就达到了20%。如目前较为知名的自营品牌就有湖北小龙虾、云南沃柑、海南金钻凤梨、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等生鲜品牌。
作为生鲜赛道做自营品牌的“后起之秀”,叮咚买菜也同样在尝试做自己的自营品牌。据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叮咚买菜旗下已经拥有了叮咚王牌菜、叮咚大满冠、拳击虾等共计超20个自有品牌。
尽管目前其他玩家中,尚没有公开的自营品牌“面世”,但从美团买菜、每日优鲜等玩家纷纷参与预制菜的动作来看,相关玩家即使没有打造自营品牌的打算,也会通过其他的新式玩法来为其盈利找到新的突破口。而从总的行业态势来看,从上游产地到下游新品牌,生鲜电商的竞争早已经不再局限于一池一地之得失,而是在向着全链路的行业竞争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供应链的短板得到强化之后,近年来靠近销售终端的“变革”变得愈发频繁,这也意味着生鲜电商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以实现阶段性盈利为主的阶段。
一方面,过去不计得失地扩张,在过去一年已经因为各种原因得到纠正,生鲜电商的野蛮扩张进入后期阶段。
据日前发布的滴滴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滴滴净亏损达到了306亿元,这其中仅仅橙心优选的亏损就达到了208亿元。正因为亏损巨大,因而滴滴选择逐步撤出生鲜电商领域,相关的“橙心优选”入口也已经从主APP下架了。
事实上,橙心优选自去年9月份,就开始将其服务区域从全国31省收缩至9个省,其员工人数也从1.6万人裁减至5000人,扩张被按下了暂停键。与之类似,食享会、同程生活等相关企业的先后破产,更进一步让生鲜市场完成了阶段性的出清。而存活下来的玩家如美团优选等也在积极调整扩张节奏,“疾风骤雨”的扩张模式渐渐成了过去式。
毕竟,作为生鲜电商平台中的“佼佼者”,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美团包含买菜等创新业务在内的亏损已经达到了360亿元,虽然以美团平台的实力继续亏损仍有余力,但是否值得却另当别论。一些媒体甚至传闻称美团优选正在裁员,消息虽然未经证实,但客观上也反映了生鲜领域风声鹤唳的状况。
另一方面,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人的耐心逐渐被消磨殆尽,生鲜电商的故事不再好讲。
随着一系列大型生鲜电商平台相继陷入亏损破产之中,生鲜电商的一级市场融资已经逐渐退潮。对于已经上市的生鲜电商企业而言,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乐观,目前无论是每日优鲜还是叮咚买菜的股价,都已经是“脚踝斩”了。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新玩家还是老玩家,迫切需要重新界定扩张的方向和边界,同时加大力度对“占领地”进行“精耕细作”以期尽早盈利,而不再是一味地扩张规模、低效运营了。
本文由 @蛇眼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生鲜电商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固定的环节,每天的饮食食材已经习惯了在生鲜电商选购并30min送达。与之同样成为固定环节的还有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上凡是和生鲜电商相关的企业在最近一两年都获得了巨额的融资。一时间,生鲜电商成为了互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鲁佳每日优鲜传出“原地解散”的消息,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昨晚跟进报道。被曝高层失联、公司解散,每日优鲜称是“业务调整”,股价应声暴跌46.61%今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又继续跟踪起底,每日优鲜背后的资本故事。起底 |
#生鲜电商生死局#最近一段时间,如果要问哪个行业最忙,互联网生鲜电商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天早上几乎每个上海人都会早早起来在各大生鲜电商平台上抢菜,因疫情防控被困家中的上海市民,不分职业、收入、年龄,统统加入了“抢菜大军”的行列,而且抢菜大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任何事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约车可以、购物可以、买菜也可以。最近受疫情影响,市民出行受阻,在城市居住的市民必须要到超市和菜市场买菜才行,可这些地方又属于人聚集的地方,所以不得不在网上买菜。那么作为生鲜电商
好消息:关注微信公众号“中研网”,回复“免费报告”,即可获取一份免费报告,速速来取! 随着生鲜电商呆萝卜近日引发的暴雷事件来看,目前我国生鲜电商市场处于优胜劣汰的局面,目前国内生鲜电商平台众多,这也让顾客有了更多选择,市场进一步发展成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文丨庄帅国内生鲜万亿级市场,渠道正处快速变革期——不仅终端渠道正同时经历“大卖场及标超对农贸市场替代”、“电商及小店对大卖场及标超分流”两类变化,且包含 B 端中间商在内的渠道变革正层出不穷。国内生鲜产业链变革深广度或超市
(温馨提示:文末有下载方式)核心观点:演替复盘:生鲜电商作为生鲜流通新渠道,发展速度快,成长空间广阔,十多 年来多次成为资本风口。但生鲜业务本身存在诸多痛点,导致高损耗同时低毛 利率,生鲜电商行业发展跌宕起伏,商业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大体可分
出品/联商专栏撰文/特约专栏作者吴明毅生鲜到底适不适合电商?答案是肯定的。但当下似乎走岔了路。——题记近日,“生鲜电商”又成行业焦点,然而此次并非“攻城略地”亦或“上市敲钟”,而是“被约谈、追债、闭店、裁员”…有业界媒体预判这为其溃败之始,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近日,每日优鲜陷入经营困境的传闻受到广泛关注。很多消费者在感到震惊之余也不无惋惜。事件后续如何发展,目前还难下定论。但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生鲜电商一员,迟迟无法盈利,无疑是造成每日优鲜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为国内
每经记者:陈婷 时光飞逝,生鲜电商行业在中国的肇始沉浮已有17年时间。如果从2005年易果生鲜成立算起,一批批创业者弄潮其中,虽然铩羽而归者不计其数,新玩家却依然前赴后继。生鲜电商赛道的竞争,早已成为考验各路玩家耐力和综合实力的拉锯战。7月
图片源于网络 图文无关“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陷入困境的传闻来得猝不及防。7月28日,几则消息将每日优鲜推至风口浪尖——先是主营业务“30分钟极速达业务关闭”,后是“裁员500人”“融资未交割成功”“公司原地解散”。曾经的“生鲜第一股”,
7月骄阳似火,灼烤生鲜电商的还是盈利和发展的老问题。今年一二季度,疫情下生鲜电商的关注度再次提高。一方面,疫情下消费者对于生鲜电商的需求和黏性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生鲜电商的高投入以及尚未盈利也让资本有所犹豫,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上市以来股价持
记者亲测多家主流买菜APP:配送时间相差数倍 免配送费门槛不同生鲜电商竞争日趋白热化。“就买菜这个事,我手机上就装了5~6个APP。”消费者林女士对记者表示。近年生鲜新零售行业迅猛发展,然而在经历线下快速扩张、资本大举进入、大量补贴“烧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丨螳螂观察,作者丨叶小安2021年,生鲜电商的火似乎“熄灭”了。同程生活宣告破产,饿了么“有菜”停止运营,美菜网、叮咚买菜以及盒马等陷入“裁员”风波......其实曾经生鲜电商还被资本看好的,2018年全年行业融资规模曾
激战厮杀多年后,生鲜电商的“盈利难”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为了破除盈利难的“魔咒”,此前一直以前置仓进行扩张的每日优鲜,早在上市之前就在积极调转方向,向数字菜场等轻资产模式过渡,而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玩家,则更加全面地参与到了生鲜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