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2 02:46:58 | 浏览:803
近年来,生鲜市场风起云涌,盒马生鲜、天猫超市、京东生鲜等知名品牌趁着这个“新零售”的风口,迅猛扩张。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吗?在二、三线城市,生鲜电商的生机是多少呢?今天,笔者将用GRAI复盘法,来复盘一下几年前开启的生鲜电商项目!
生鲜电商是生鲜产品电子商务的简称,指: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在互联网上直接销售生鲜类产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生鲜肉类等。
2012年被视为生鲜电商发展的元年,生鲜电商有7种模式:综合电商平台、物流电商、食品供应商、垂直电商、农场直销、线下超市、社区O2O。
随着生鲜电商厮杀的展开,一代新人换旧人就层出不穷,目前为止,活跃在市场上的上线电商大致是如下几家:
在浪涛中被拍死的更是不计其数,如下图:
了解了生鲜的大致情况,现在正式开始复盘。
2014年,我们发起的生鲜电商名为“青青菜园绍兴站”,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链接入第三方网上交易系统。用户只需要关注公众号,即可完成下单付款收货的一系列流程。
“青青菜园”是一个半成品净菜电商,提供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半成品服务,洗、切、配、冷藏包装,用户只需按照公众号上对应的菜谱,在家烹饪即可。
当时打出的理念是健康:远离快餐,吃上一份自己做的放心菜,为繁忙的都市白领提供一份方便、干净、价格合理的晚餐。
由于前期做过竞品分析,绍兴市场上并没有类似的平台出现,当时的目标定的很宏大:做成绍兴本地的生鲜巨头,向上从垂直电商向综合电商过度,向下整合本地食材一手资源、发展壮大自身的物流队伍,中间服务好用户,成为平台的有力支撑。
很遗憾,我们的这个项目于2015年5月正式以失败终结,这期间,没有任何利润,倒是亏损了不少。
其实这样的结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毫无悬念的。只是那时候初出茅庐,雄心壮志,缺乏对市场的真正了解,坚信“做才有可能成功”,盲目进行,中间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导致最后满盘皆输。
现在,我重点来分析一下我们的执行过程,也许大家能避免我走过的坑,当作是一份经验教训吧。
一般来说,一个项目开始前,必须要进行一个调研,我们当时做了3个调研:竞品调研、用户调研、市场调研。
在竞品上,采用搜索调研的方式,通过搜索类似微信公众号、APP以及对线下实体店的经营调研,确定2014年的绍兴市场上,完全没有同类产品出现。当时我们是有些兴奋的,相当于在开发一个空白市场。
在用户上,采用的是“问卷调研+面对面调研”,通过原有平台发出有奖问卷。因为针对性不是那么强,调研结果只能是一个参考。
另外,发动人员去周边写字楼进行面对面的调研,了解白领想法。看似有效的调研,但其实是犯了一个“盲人摸象”的错误,以少数代表大多数,缺乏实际验证,凭主观臆断作出结论。
这其实导致了我们整个用户群体的崩塌,这样的调研提出的是一个伪需求!
白领忙,没有时间买菜洗菜,青青菜园来做;白领懒,时间有限又渴望健康,青青菜园为他们挑选精致的菜品。
这是我们通过对身边的白领群体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当时还算新鲜的生鲜电商概念,对80、90后的白领诱惑是很大的,纷纷表示如果有这样的平台,是愿意尝试的,但尝试不等于支持。
在市场上,我们联系了几家蔬菜供应商,实地去农村挖掘一手的蔬菜资源。因为没有资源,大海捞针,一般供应商的合作需要长期、量大,但一开始的我们显然没有这个实力,最终并没有找到合作商。
对于物流也是如此,最后决定由自己的工作人员充当送货员。
于是,我们的实施模式是这样的:
当时,我们招募了一名阿姨切菜洗菜,配全了所有的刀具,买齐了冰袋、环保包装等各种用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用户必须是提前一天下单,也就是说今日下单,明日才会配送。
我们一旦收到下单信息,就由发起人在第二天一早到蔬菜批发市场买菜,然后交给阿姨进行洗切,包装好后,由工作人员进行配送。
为了能够及时配送,还借鉴了社区O2O模式,只针对公司周边进行配送,预期是等订单多了情况好转,再考虑物流如何完善的问题。
这是当时我作为托参与体验在微博及朋友圈上发布的宣传。
为了减少用户负担,APP、PC端之类的,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而直接瞄准微信公众平台。事实上,这个项目的启动也是想更好的拓展微信平台。
第一步就是注册“青青菜园绍兴站”,第二步是购买了一个第三方的电商会员系统,第三步是配上一台pos凭条打印机,用户一旦下单付款,pos机就会直接打印,工作人员就开始行动。
硬件齐备,剩下的就是软件了。
有了平台,自然涉及到运营,分为: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
内容运营
平台的内容分为两类:食谱类+饮食知识类。
用户运营
一是教导用户如何下单,不定期推文,介绍方法,防止新增加用户的流失。
点击底部菜单,“开始下单”:
选择家常菜,选中自己想要的菜品:
填写姓名、手机、地址,及配送时:
二是不间断的满减、促销活动,吸引用户下单。
例如:订生日蛋糕6折优惠;满39.9元送番茄炒鸡蛋一份;下单任意火锅送水果拼盘一份;每日特价、送电影票等活动……几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吸引用户。
三是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来促活用户,线上类似抢红包、团购等,线下主要是低价采摘游。
平台、运营似乎都没什么问题,层出不穷的活动却依然吸引不了用户,每日下单量都不超过个位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都没有订单。
不到一年,项目就终止了,而原因我想我已经知道了。
如果你们百度一下,会发现“青青菜园”是个相当于加盟的类似项目,当时在深圳、天津、厦门似乎都取得了不错的创业成果。当然啦,最后他们也都GAME OVER了,但至少曾经是成功过的。
那为什么在一线城市可以,在二、三线城市,用同样的模式,差异化的运营,就不行了呢?
我将从需求、定位、推广三方面来阐述。
了解清楚需求真的很重要,一开始我们调研出来的需求是伪需求,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针对的是白领的晚餐。但我们忽视了一点:在类似绍兴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其实白领的晚餐多数是和父母一起吃的——也就是说,菜篮子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父母的手里。
父母一辈的买菜习惯是什么?
是需要亲自看、亲自挑选、亲自讨价还价的。他们的乐趣在于买菜的过程中去掉几毛钱的零头,或者被赠予几根葱,生鲜电商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瞎扯淡。
而对于那些独自吃晚餐的白领来说,绝大多数的选择会是外卖或者直接去实体店里吃,下单做饭这种居家式的生活,显然也不适合他们。
因此,需求调查时,要注意:
• 不要去问用户你会不会,你愿不愿意;
• 去问用户你现在是怎么做的,你身边人是怎么做的。
“青青菜园绍兴站”的定位很明确——就是普通白领。
何为普通?——他们的价格承受能力有限。
由于环保包装的成本价格昂贵,没有直接供应商导致净菜成本居高不下,这都造成了本应该走亲民路线的价格,变成了精英路线的奢侈品。而在运营上,我们却依旧针对着普通白领用户进行引导,自然就造成了定位脱节。
目标用户对价格望而止步,精英用户对服务嗤之以鼻。
试想一下,一个普通白领,花20元能够吃一餐很美味的外卖,会花30元去冒着配送延迟,自己动手烹饪接触油烟可能还不好吃的风险吗?
我们一开始提出的便利二字,完全成了一个笑话。
因此,生鲜电商的定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群体定位:针对的是普通白领、社区居民还是精英阶层,要懂得取舍。
价格定位:用户群体是怎样的,价格必须有个高压线,否则一旦促销活动停止,用户也随之流失。我们就是如此,特价一旦停止,订单就没有了。
物流定位:垂直生鲜电商的物流绝对是重中之重,不是我们想的,暂时可以有团队的成员来送。
尽管我们的配送范围定位已经非常狭窄了,但依然总是延误,这就是对物流的错误评估。
在物流定位上,你必须有个15——30分钟的辐射圈,哪个圈配几个人都要事先设计好,否则就会手忙脚乱。
(图片只是举例)
内容定位:曾经内容电商是很火的一个概念,可见内容对于生鲜电商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果显示,粗糙食谱类的内容是不可取的,网上随处可见,用户并不买账。
如果是原创的美观的,类似日食记这般的食谱内容,或许可以取胜。
在我们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还很早,微信平台的红利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社群运营还没有概念,社交营销更是未冒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推广借助的主要是地推和公众平台引流。
当时,我们有一个微信大号,十几万的粉丝,阅读量高的时候上过百万。同时,有一个5000人的客服微信,我们通过大号引流小号的行为并没有获得成功,客服微信的宣传力也不行。
“青青菜园”的价格和模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需要依靠口碑和社交营销的。当时没有这个思路,地推方面又主要是依靠宣传单,浪费了很多物力,推广上遇到了很大的瓶颈。
我认为,在生鲜电商的推广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地推要有针对性:你的配送辐射范围是多少,就专门在这些场所进行广告投放。
引流要符合定位:我们的引流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大号是本地新闻类平台,服务的是想要获取本地资讯的用户,转化率并不高。
如果放到现在,我想,我会先在物流范围内举办各种活动,将人流引入到社群里,之后有针对性地将生鲜电商的活动发到社群来激活。
虽然没有尝试,但是我觉得会比我们之前的有效果。
社交营销是关键:生鲜和其他产品不同,他们的保质期很有限,这个时候,社交口碑就显得很重要了。
就像老头老太一听说哪个超市打折就会蜂拥而至,他们的信息来源就是靠身边的社交传播。
我们的“青青菜园”落幕后,绍兴地区有不少人又进行过尝试,最近的就是去年的“好食集”,完全依靠客服微信(即个人微信号)进行下单联系。他们是谈妥了一手供应商的,但是物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采取的是自提的方式,这就挡住了很大一拨人的购买欲,现在也已经销声匿迹了。
至此,绍兴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过除了美团、饿了么上的水果外卖以外的生鲜电商了。或者说,是出现了,但还不为人所知。
我们经常说新零售,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零售。线上是指云平台,线下是指销售门店或生产商,新物流消灭库存,减少囤货量。
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正确的概念,总结一下我的复盘,要想运营生鲜电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现在的人选择很多,但他们的选择习惯很少——购物他们习惯于淘宝,支付习惯于支付宝、微信支付。当初移动推广和包的时候,妄图以满50减20的互动颠覆用户支付习惯,最终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生鲜电商也是如此,在二三线城市,你要改变用户的晚餐习惯,就看你的财力能坚持多久,服务能否精益求精了。
这只是我的一点失败经验而已,供大家参考,希望不要踩我所踩过的坑吧~
作者:花花小萌主,微信公众号:鸟哥笔记
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WJuIgesYItq-JUkRmQWy2A
本文由@花花小萌主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温馨提示:文末有下载方式)核心观点:演替复盘:生鲜电商作为生鲜流通新渠道,发展速度快,成长空间广阔,十多 年来多次成为资本风口。但生鲜业务本身存在诸多痛点,导致高损耗同时低毛 利率,生鲜电商行业发展跌宕起伏,商业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大体可分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生鲜电商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固定的环节,每天的饮食食材已经习惯了在生鲜电商选购并30min送达。与之同样成为固定环节的还有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上凡是和生鲜电商相关的企业在最近一两年都获得了巨额的融资。一时间,生鲜电商成为了互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鲁佳每日优鲜传出“原地解散”的消息,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昨晚跟进报道。被曝高层失联、公司解散,每日优鲜称是“业务调整”,股价应声暴跌46.61%今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又继续跟踪起底,每日优鲜背后的资本故事。起底 |
#生鲜电商生死局#最近一段时间,如果要问哪个行业最忙,互联网生鲜电商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天早上几乎每个上海人都会早早起来在各大生鲜电商平台上抢菜,因疫情防控被困家中的上海市民,不分职业、收入、年龄,统统加入了“抢菜大军”的行列,而且抢菜大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任何事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约车可以、购物可以、买菜也可以。最近受疫情影响,市民出行受阻,在城市居住的市民必须要到超市和菜市场买菜才行,可这些地方又属于人聚集的地方,所以不得不在网上买菜。那么作为生鲜电商
好消息:关注微信公众号“中研网”,回复“免费报告”,即可获取一份免费报告,速速来取! 随着生鲜电商呆萝卜近日引发的暴雷事件来看,目前我国生鲜电商市场处于优胜劣汰的局面,目前国内生鲜电商平台众多,这也让顾客有了更多选择,市场进一步发展成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文丨庄帅国内生鲜万亿级市场,渠道正处快速变革期——不仅终端渠道正同时经历“大卖场及标超对农贸市场替代”、“电商及小店对大卖场及标超分流”两类变化,且包含 B 端中间商在内的渠道变革正层出不穷。国内生鲜产业链变革深广度或超市
近年来,生鲜市场风起云涌,盒马生鲜、天猫超市、京东生鲜等知名品牌趁着这个“新零售”的风口,迅猛扩张。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吗?在二、三线城市,生鲜电商的生机是多少呢?今天,笔者将用GRAI复盘法,来复盘一下几年前开启的
出品/联商专栏撰文/特约专栏作者吴明毅生鲜到底适不适合电商?答案是肯定的。但当下似乎走岔了路。——题记近日,“生鲜电商”又成行业焦点,然而此次并非“攻城略地”亦或“上市敲钟”,而是“被约谈、追债、闭店、裁员”…有业界媒体预判这为其溃败之始,
“易果生鲜”,你可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作为国内最早入局生鲜电商的企业,它的存在时间比大众熟知的盒马生鲜、每日优鲜长得多。但即使这样一个生鲜领域的老牌玩家,如今还是没能熬过第14个年头。易果生鲜官网页面。那些年欠下的债,如今用“命”偿还因未能
“精彩的股评千篇一律,有效的模式万里挑一。”大家好,我是鹰眼股评,一位专注于分享有效学习模式的草根。声明:所有图文内容有感而发,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先说兔宝宝,自选股笔记放在后边。其实今天不想出手,首先它突破了年线,可以说强势;其次它主力三
熬出头了?谁能想到,发家福州的朴朴竟然成了全国前置仓头部玩家,美团、叮咚、永辉、盒马在生鲜领域都要忌惮三分。生鲜零售行业向来人头攒动。然而,眼下每日优鲜爆雷,土土优选林姓创始人卷入疑似巨额经济诈骗风波,就连沃尔玛、新华都、家乐福、永辉、冠超
生鲜电商已成为很多消费者的生活好帮手可如果通过生鲜电商买到农产品是这样的买500克虾实际重量不到250克买一袋鸡蛋敲碎了好几个买的是冻品,送来的是解冻的产品……这样的生鲜电商还值得信赖吗?日前,上海市消保委对百联到家(i百联)、本来生活、叮
文/孟倩小陈居住在上海,已经14天没有出过门,为了能吃上一口新鲜蔬菜,天天熬夜刷爆叮咚买菜,却经常遭遇售罄。前些日子,被查到“用死鱼冒充活鱼”的叮咚买菜北京三元站正面临整顿,不少北京用户已拉黑该平台。一方面是无法满足的巨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
市场的走向总是变幻莫测,本已“奄奄一息”的生鲜电商,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开启了“第二春”,于是在2019年末倒闭潮中幸存下来的生鲜电商,也成了香馍馍。进入2020年,生鲜电商再度成为热点。零售赛道各路选手纷纷云集,准备围绕这块蛋糕,开展一场“